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大纲 >> 正文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7日 11:13  浏览量:

分析化学B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开课单位

化学化工学院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B

英文名称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

必修

学分

2.5

总学时

40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 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

开课学期

第四大学期

适应专业

生物技术、环境、材料、土木工程等理工科专业

二、课程内容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为理工科相关专业核心课及其专业选修课打好基础,传授必需通用的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状态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测量原理,建立起认识物质的严格的“量”的概念。

2、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绪论 (1学时)

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2.分析化学的变革与发展;3.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内容;4.分析过程是获取物质化学信息的过程。

教学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以及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分析过程具体环节。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学时)

教学内容:

1.定量分析基本方法;2.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概念;3.小样本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4.定量分析的校准;5.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

教学要求:

掌握:定量分析的准确度、精密度、误差、偏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灵敏度、检测限、选择性、专一性、线性范围等概念。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概念,产生原因及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意义,数字的修约规则及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置信度,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概念及计算,极差和中位值概念。测定数值的正确表示方法。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定量分析校准的基本方法,显著性检验的意义和方法-F检验、t检验,异常值的取舍。

了解:定量分析校准模式,不确定度的概念及意义。

化学分析法导论 (3学时)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浓度;2.分析中的平衡处理及浓度计算的一般方法;3.滴定分析法概述。

教学要求:

掌握:浓度的表示方法,定量分析中化学平衡的一般处理方法─酸碱质子理论、质子条件、分布系数法、副反应系数法以及条件反应常数。化学平衡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滴定、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指示剂、终点误差等概念及有关计算,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要求,各种滴定分析方式的特点及应用条件,基准物质的概念及要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酸碱滴定法 (4学时)

教学内容:

1.  酸碱平衡中[H+]的计算;2.  酸碱滴定终点的检测;3.  酸碱滴定曲线及终点误差;4.  酸碱滴定应用。

教学要求:

掌握:一元弱酸和多元弱酸各种存在形式的计算,用质子条件处理水溶液质子转移平衡关系,溶液中[H+]计算的最简式和近似式。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常用指示剂甲基红、甲基橙、酚酞的变色范围及其选择原则。强酸碱滴定及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化学计量点及滴定突跃范围的pH值计算,滴定终点误差计算。多元酸碱分步滴定时各化学计量点pH的计算。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酸碱滴定的应用,如:混合碱的双指示剂法测定,铵盐中氮的测定等。

配位滴定法 (4学时)

教学内容:

1.  氨羧配位剂;2.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3.  配位滴定终点的检测;4.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5.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教学要求:

掌握:配位滴定化学计量点时的pM、pM' 计算,终点误差,影响配位滴定突跃的因素,配位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指示剂选择原则,常用指示剂类型、变色原理及使用条件。

混合离子进行选择性滴定的条件,控制酸度分别滴定,掩蔽剂的应用原则。

各种滴定方式的基本方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2学时)

教学内容:

1.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2.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3.  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预处理;4.  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

掌握: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位概念,溶液体系中不同因素对电极电位的影响,并应用Nernst公式计算,氧化还原平衡常数及条件平衡常数计算。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中化学计量点电位计算。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及滴定分析时各种相应措施。自身指示剂和特殊指示剂,指示剂选择原则。滴定预处理的意义及预处理试剂选择。

了解:KMnO4法、 K2Cr2O7法、I2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条件。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2学时)

教学内容:

1. 沉淀滴定法;2. 重量分析法与沉淀反应;3. 重量分析法的影响因素;4.  沉淀剂。

教学要求:

掌握:沉淀滴定的Mohr法、Volhard法、Fajans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条件。

了解: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结果计算。沉淀的形成及沉淀的沾污,表面吸附规律。晶形及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洗涤液的选择原则及洗涤操作的合理性。灼烧与干燥。

光化学分析法引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1.  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2.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  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4.  光学光谱仪器的基本构成。

教学要求:

掌握:电磁波谱,光学分析方法的分类。电磁辐射的透射、折射、散射、反射、吸收和发射等有关性质。光谱仪对辐射源、滤光片、单色器、检测器的基本要求及其主要类型。

了解:光谱仪的类型及主要构成部件。

原子发射光谱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  原子光谱;2.  激发光源及试样引入的方法;3.  光谱仪器;4.  光谱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5.  光谱定量分析;6.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

教学要求:

掌握:原子的激发和电离,激发光源主要类型及特点,选择光源一般原则,典型光谱仪器的光路及其光学特性,定性分析基本方法,内标法原理及定量的基本方法。

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  基本原理;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3.  原子吸收的定量方法及其干扰;4.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教学要求: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及其变宽原因,积分吸收,峰值吸收与原子浓度关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调制,光源灯的基本要求及其使用特点,原子化的过程及其使用特点,原子吸收测量中的主要干扰类型及其消除方法。

了解: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 (3学时)

教学内容:

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的获得;2.  紫外可见区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3.  光的吸收定律;4.  显色反应与光度测量;5.  定量分析方法;6.  光度分析法的其它技术;7.  分光光度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掌握:选择吸收,物质颜色及其互补关系,生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等基本概念。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吸收定律的导出及物理意义,吸收定律应用的基本限制。吸收测量中的化学误差及仪器误差。显色剂的类型,影响显色反应因素,提高光度法测定灵敏度及选择性的主要途径,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双波长、导数法、示差法等光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特点。

了解:光度法研究离子平衡的基本方法,光谱电化学技术。

分子发光分析法(3学时)

教学内容:

1. 光致发光理论;2. 仪器与实验方法;3. 荧光定量分析;4. 分子的磷光分析方法;5. 化学发光分析;6. 光化学传感器。

教学要求:

掌握:分子的单重、三重激发态的去活化过程,荧光光谱及激发光谱的表达、特征,影响发光的因素,分子发光与结构关系,荧光分光光度计的设计特点,发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荧光分析的基本方法。分子磷光分析法及化学发光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应用特点。

了解:同步荧光光谱法、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原理及特点。光化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特点。

电分析化学法引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1. 定义、历史与分类;2. 电化学电池;3. 电化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4. 电化学电池的盐桥与电极。

教学要求:

掌握:原电池、电解池、电解池组成及表达、半电池反应、电池电动势等概念。电极电位同浓度关系,电极电位及电池电动势计算。盐桥、可逆电池、不可逆电池、阳极和阴极等概念。

了解:电极与溶液的界面的电化学过程, 传质过程,电极的类型。

经典的电化学分析方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 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实验装置;2. 电解和库仑分析法;4. 极谱和伏安。

教学要求:

掌握: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金属基电极、膜电极、参比电极及指示电极概念。pH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结构、响应机理及性能特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极选择系数Kij。电位测量中加入TISAB、的意义和作用。直接电位法进行定量的主要方法及计算。直接电位法准确度。pH实用定义及pH测定方法。电位滴定中的电极体系。

了解:恒电位电解法及恒电流电解法的原理及特点。法拉第定律及实现库仑分析的基本条件,恒电位库仑法原理,库仑滴定原理以及确定终点的方法。极谱法原理,极化电极,去极化电极,外加电压及电极电位,极谱波,扩散电流等概念。使用滴汞电极的优点及存在问题。极谱测定的三电极体系。

色谱分析法导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  概论;2.  色谱过程的热力学理论;3.  色谱过程的动力学理论;4.  柱色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5.  色谱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教学要求:

掌握:色谱的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保留值的意义,塔板理论及速率理论要点,分离度的概念。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 气相色谱仪;2. 检测器;3. 气相色谱固定相,担体,固定液,固体吸附剂。4. 分离条件的选择;5.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简介;6. 气相色谱的联用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掌握:气相色谱流程及仪器的主要结构,热导池检测器及氢火焰检测器的原理结构及性能指标。固定液的主要类型,气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主要因素。毛细管色谱柱的类型及特点。程序升温的方法及特点。

了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 速率理论方程;2. 固定相及流动相;3. 高效液相色谱仪;4.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模式;5. 分离方法的选择;6. 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掌握:速率理论方程,固定相的类型,流动相溶剂的选择要求,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一般要求,高效液相色谱主要方法的原理及使用特点。

了解:超临界流体色谱方法原理及特点。

3、实践(含实验、上机等)环节要求

通过分析化学辅助学习软件系统和分析化学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网站),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4、能力培养要求

1)分析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手段的能力。

2)自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规律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消化吸收的能力;能围绕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的能力。

3) 表达能力的培养  主要通过作业和课堂讨论,学会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

4)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教学各个环节以及课外实践(开放演示实验、自主研究性实验、与本课程相关的SIT计划)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含实践)+ 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 30 % (一般要求撰写课程小论文,可在课程结束后完成)

期末成绩占 70 %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第5版)、张正奇主编  《分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 《分析化学》(第五版), 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分析化学》(第五版), 华东理工大学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分析化学》(第三版), 彭崇慧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分析化学》(第二版),孙敏庆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5] 《仪器分析教程》(第二版),叶宪曾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刘约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仪器分析》,张寒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F. W. Fifield and D. Kealey, Kingston univers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Forth edition), 1999

五、授课手段

  网络课程;课堂多媒体演示讲解;课堂讲解、课程论文和讨论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