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大纲 >> 正文

化工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7日 11:19  浏览量:

化工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开课单位

化学化工学院

课程编号

09200

课程名称

化工动力学

英文名称

Chemical Engineering Kinetics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程

学分

2

总学时

32

先修课程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微积分等

开课学期

第五大学期

适应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化工动力学》是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基本原理部分,是物理化学中所讨论的化学动力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它不仅讨论反应物系不同相态的微观动力学问题,还针对工业规模的反应过程讨论反应速率受传质、传热、动量传递等因素影响的宏观动力学问题,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微观过程与宏观过程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反应过程的规模大小,工艺条件对化学反应自身规律的影响,树立工程意识,学会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必须考虑系统受所处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并设计出排除影响因素的工程方案。

(二)教学基本内容

1、均相反应动力学

(1)掌握化学计量方程的特点,计量系数的正负规定;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间歇过程与连续过程速率式的区别;

(3)掌握反应转化率与反应程度的区别,二者相等时的条件。

(4)掌握反应速率方程的类型,反应级数的特点,反应速率常数不同基准时的单位。

(5)掌握简单反应(单一反应)不同反应级数,不同反应物组分,不同投料比时,恒温恒容条件下的微分动力学方程及其积分表达式;了解可逆反应,均相催化反应及自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6)掌握收率,瞬时选择性,总选择性与转化率之间的定义和关系式;

(7)对复杂反应(复合反应),重点掌握平行反应,连串反应的动力学特点,并能分析和描述它们的浓度随时间复化的曲线。

2、气固催化非均相反应动力学掌握

(1)固体催化剂一般性能与要求及制备方法;

(2)固体催化剂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特性一吸附选择性,温度范围,吸附热,覆盖率等;

(3)理想吸附-Langmuir吸附等温度方程;

(4)真实吸附-Freundlich和Temkin吸附等温方程;

(5)吸附控制,表面反应控制,脱附控制的反应速率方程式推导与表达;

(6)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法;

(7)气固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催化剂有效系数η的定义、含义及其相关系数-φs(Thiele模数),De(有效扩散系数,D缩合扩散系数,分子扩散系数Dim,努森扩散系数DK的定量描述与关联);

(8)用有效系数η描述的气固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

(9)气固催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10)非催化气固相反应动力学(一般性了解)。

3、气液反应宏观动力学撑握

(1)用双膜模型描述的无化学反应时的气液传质速率方程;

(2)有化学反应发生时的极快反应,快反应,中速反应,慢反应,极慢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3)临界浓度概念;

(4)气液反应的两个重要参数(膜内转化系数和增强因子)的意义和应用。

(三)实践环节要求

本课程属化学反应工程的基础理论部分,实践环节主要由教师提出思考题和安排完成习题,来加深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

(四)能力培养要求

1、分析能力的培养

化工动力学即化学反应速率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通过教师对其中一个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求解后,让学生分析其他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进行正确求解,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自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教学课时数的压缩,本门课程无法详尽的讲授,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并能围绕教学内容,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扩充和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消化本课程内容的能力。

3、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抓问题要点,活跃思维,简明扼要表达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课堂讲课

课外习题或讨论

均相反应动力学

12

4

气固反应动力学

12

4

气液反应动力学

8

2

四、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  占10%(其中课堂回答问题5%,习题完成情况占5%)

考试成绩  占90%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陈甘棠,化学反应工程(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参考书:

(1)王建华,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成都:成教科技出版社,1988

(2)陈敏恒,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3)李绍芬,反应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2001

(4)郭锴,化学反应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2002

(5)黄恩才,化学反应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教,1996

(6)Levenspiel, O,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Ind edition, John Wiley, New york, 1972.

六、授课手段:课堂讲授

七、教师队伍及职称

姓名

性别

职称

黄孟光

副教授

郭栋才

教授

尹双凤

教授

撰稿人:黄孟光     审核:郭栋才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