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情况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2日 09:38  浏览量:

来源:湖南省教育厅官方网站:http://zygcs.zt.hnedu.cn/show/6,639.html

湖南大学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一年来,学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引下,本着全面发展和多样化育人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企业需求,大力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探索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深入研讨,明确我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组织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办以及各相关学院召开多次会议,就我校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参与的专业、培养学制、参与的学生规模、卓越计划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合作形式等多个方面展开研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建立完整的卓越人才培养框架,确立了我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即:立足于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活跃于工程科技领域的卓越人才,以"素质"、"知识"、"能力"、"准职业化"为四轮驱动,突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构建"校企联动,学做结合,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科学论证,制订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方案

在借鉴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先进经验和兄弟院校卓越计划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调研和认真论证,决定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长远需求出发,发挥我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工科优势,在试点的第一阶段,先选择办学历史悠久的车辆工程、土木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参与专业的学制按现有学制不变,总规模500人左右;第二阶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向全校其他工科专业推广,逐步建立多种类型卓越人才的培养新体系。学校制定了本校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对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制与学生规模、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式、能力培养要求、学校的组织管理体系、经费政策、学生遴选方式、毕业标准、学籍管理以及校企双方师资培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安排。

三、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为保障"卓越计划"的实施,学校成立了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实验室管理处、工学一部、工学二部、教育技术与工程训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各工科学院等单位的主管领导组成。

"卓越计划"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管理,紧密依托工学一部、工学二部等单位,由参加计划的专业所在学院、系具体实施,并请教育科学研究院配合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

学校教学委员会负责计划实施指导与重大事宜决策。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等行政职能部门负责统筹管理与协调,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参与计划学生的培养和管理。

参加卓越计划的学院与合作企业是确认培养规格要求,制订和实施培养计划的主体。学院、系设立由责任教授、教学和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执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实施专业与合作企业的协调,保证培养过程落实、质量合格。

学院主动与企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产学研联合办公室。学院、系有专人负责加强与合作企业联络,依托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基地,并建立学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所),聘请企业技术力量作为兼职教师,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和先进技术等资源作为卓越计划实施的保障条件。

四、制订学校专业标准

学校参考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各相关专业分别邀请行业专家一起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确定本专业学校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旨在为培养本专业卓越人才明确其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专业要求。

五、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和完善各相关专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各相关专业所在学院主动与企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产学研联合办公室,建立"卓越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国内外行业对执业工程师的资质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卓越计划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制订了各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商定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基本措施及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选聘方式,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六、整合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提出,卓越计划是对现有教学体系的改进和加强,学校的任务是工程师基本素养的培养,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落实在课程上,只有"课程卓越",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进行行业精英基本素养培养的目标。为此,学校大力加强课程中心建设,调整课程设置,按通识(校定)、学门(院定)、学类(系定)、专业(研究组)四个层次(平台)重新设置课程;同时改革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精减课堂学时,加强"师生互动",在答疑辅导、大作业、实验实习、考试等过程环节下足功夫。我校的课程中心是一个专业信息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组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集成平台,是全新一代大型分布式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也是一个教学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教学成果展示平台,它力求最优化地整合校园的数字教学资源,满足师生员工对教学信息服务的要求,同时探索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和学的水平。

七、重建本科实验体系,建立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校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契机,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对内重建本科实验体系,新建"仿真中心"、"机考中心",筹建"创新基地"、"工作位"式的实验室;对外加强校企合作,新建立了多个校级实践教育中心。

新建"仿真中心",充分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与虚拟技术,验证课程教学中的理论和知识,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书本知识,激发创新与设计潜能,逐步适应以EDA为主的现代工程设计方法。

新建"机考中心",推行机器考试,将其作为课程考试的一个部分,一种补充,重点解决课程中应知应会的知识性内容掌握。

学校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行业要求,大力实施校企联盟战略,积极推进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建立健全学生实践期间的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工作,把企业纳入工程人才培养的整体。校企产学研合作,在知名企业加快建立一批产学研实训基地和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现场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工艺、制造、装配的流程。目前已与长丰集团、中建五局、海马投资集团、中联重科、巴陵石化等多家大型企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其中巴陵石化、中建五局、海马投资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签约企业已经成为学生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可靠的就业渠道。

八、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青年教师是教师的中坚和学校发展的希望。针对目前我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现状,为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意识与能力,不断强化教师的工程经历和企业背景,我校采取如下措施:

(一)、三明治式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我校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为从学校(学习)到学校(工作)的经历,实践严重匮乏,创新意识不足。为根除这一病症,学校正在着手构建"学校-企业-学校"、"国内-国外-国内"的三明治式教师培养模式。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国家师资培养政策,通过设立"成长基金"等方式分期分批资助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国外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从学校层面搭建平台,为青年教师进入企业、走出国门铺平道路。制定配套阳光政策和建立保障约束机制,避免出现人才流失。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建立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梯队;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设立面向企业杰出人才的客座教授和研究员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部分专业课程改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联合授课。

(三)、推动考核与评聘机制改革

学校正在积极推动考核与评聘机制改革,鼓励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工程项目,对工科教师的考核与评聘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逐步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方面。

(四)、给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奖励政策

把卓越人才培养经历作为工程类学科教师考核评聘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教学津贴等方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倾斜,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设立卓越人才培养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取得成果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奖励。

九、国际合作

学校正在逐步加强卓越人才相关专业教师的出国访问工作,并考虑适当聘请外籍教师加入卓越导师行列,同时在国内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与国外知名大学或国外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关系。


工作动态